本科畢業,免聯考碩士值得讀嗎?
"本科在國外讀完了,回來工作幾年發現學歷不夠用,現在想提升又不想辭職備考,免聯考碩士到底靠不靠譜?"作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透這件事。
先說個真事,我表弟在澳洲讀完商科本科,回國在杭州某電商公司干了3年運營主管。去年公司空降個碩士學歷的新人,薪資直接比他高兩檔。他找我咨詢時反復糾結,"再讀個碩士值不值?國內聯考要脫產備考,國外讀研又得花幾十萬..."
這里給三個實在建議,
1. 工作3年以上的人,首選在職碩士。像MEM(工程管理碩士)特別適合互聯網從業者,浙大MEM周末上課還能用實際項目當論文選題,我們部門去年就有兩個同事這么操作的。
2. 免聯考不等于野雞文憑。教育部涉外監管網能查到的院校,比如西班牙武康大學的MBA項目,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線下混合制,學費12.8萬全程不用辭職,畢業拿的是留服認證的正經碩士。
3. 注意避坑!去年有個朋友報的某東南亞"速成碩士",說是3個月拿證,結果今年留服認證新規一出直接作廢。記住,正規項目學制至少1年起,要有出入境記錄和成績單。
有個冷知識,現在北上廣深的積分落戶政策,在職碩士和全日制加分一樣。去年我鄰居讀的社科院金融學在職碩士,剛好湊滿落戶積分,現在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
學姐提醒大家,選項目先上學校官網查招生簡章,別信"“抱過”"承諾。像清華-香港中文大學金融財務MBA,雖然要15萬學費,但課程設置確實硬核,我參加他們校友會時發現,很多投行中層都是這個項目出來的。
國外本科回國后有必要讀研嗎?
一、國內就業市場的“學歷門檻”現實
國內不少行業對學歷確實存在“硬性要求”。比如國企、事業單位、高校等體制內崗位,碩士學歷往往是基本門檻。哪怕是私企,像金融、法律、教育這類行業,碩士學歷的競爭力明顯更高。舉個例子,同樣是應聘一線城市的銀行管培生崗位,國內985碩士和國外本科的候選人,前者可能更容易通過簡歷篩選。
但也不是所有行業都“唯學歷論”。互聯網、新媒體、設計等領域更看重實際能力和項目經驗。比如你本科期間在硅谷實習過,或者參與過海外創業項目,這類經歷可能比單純讀研更“吸睛”。
二、專業方向決定“深造剛需”
理工科同學要特別注意,國內部分高精尖領域存在學歷倒掛現象。比如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這些方向,很多研發崗明確要求博士學歷。而商科、藝術類專業則不同,紐約大學金融本科+CFA證書的組合,可能比普通院校金融碩士更有說服力。
這里有個實用建議,直接翻招聘網站。把目標崗位近半年的任職要求統計出來,如果80%的崗位寫著“碩士及以上”,那讀研就是必選項。
三、經濟賬和時間成本怎么算
海外讀研動輒50萬起步的開銷,對很多家庭不是小數目。國內考研雖然經濟壓力小,但備考周期長、競爭激烈。現在有個折中方案——中外合作辦學碩士項目,比如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等,既能享受國際教育資源,學費又比出國低三分之一。
別忘了想考公考編的同學,注意選擇教育部認證的碩士項目,部分海外一年制碩士可能存在認證風險。
四、人脈資源的隱形價值
國內讀研有個容易被忽視的優勢——校友圈子。北大光華、清華五道口這類頂尖院校,能直接接觸到行業領軍人物。某投行HR私下透露,他們每年校招會固定給目標院校預留名額。如果未來計劃在國內發展,這種本土化的人脈積累是海外教育難以替代的。
五、個人發展的底層邏輯
說一千,道一萬說點實在的,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如果目標是進研究所搞科研,讀研是必經之路;要是打算繼承家族企業,可能早點接觸實務更重要。認識個悉尼大學本科畢業的朋友,回國后直接進入跨境電商領域,現在自己帶團隊,比同期讀研的同學早三年做到管理層。
學歷只是人生的一塊跳板,關鍵要看準落點在哪里。與其盲目跟風考研,不如先把目標行業的真實情況摸透,問問業內前輩,看看招聘市場的真實反饋。有時候多攢兩年行業經驗,比多張文憑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