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考幾門?難不難?這是最近好多想提升學歷的小伙伴常問的問題。簡單來說,考試科目一般4到6門不同學校要求有點不一樣但整體難度比全日制研究生低一些不過對在職考生來說時間和精力才是最大的挑戰接下來咱就詳細嘮嘮。
大部分學校的公共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初試要考全國統一命題的科目。首先是英語二,這是專碩常用的英語卷,難度比英語一低一些,主要考閱讀、寫作、翻譯這些,詞匯量要求大概5500左右。然后是政治,和全日制一樣,考馬原、毛中特、史綱、思修這些內容,不過非全日制考生往往沒時間天天刷題,得靠抓重點。
專業課方面,很多學校考353衛生綜合,這可是公共衛生的核心科目,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等內容。不同學校的側重點不同,比如有的學校側重流病和統計,有的會多考一點環衛和營養。我有個在疾控中心工作的朋友,備考時光流病的計算公式就抄了三大本筆記。
除了全國統考,有些學校還會自主命題加試科目。比如復試的時候,可能會加考一門專業課,像衛生事業管理、社會醫學之類的,或者安排專業相關的面試,讓你談談對公共衛生熱點問題的看法。還有的學校要求非全日制考生和全日制一樣,提交個人陳述、工作證明等材料,個別學校甚至會加試英語口語和聽力。
和全日制研究生比,非全日制的考試難度整體低一個檔次。英語二比英語一簡單,政治題量和深度也稍低,專業課雖然內容多,但考得沒那么深,更側重實際應用。比如考衛生統計學,全日制可能會讓推導公式,非全更多是讓用公式分析數據案例。我認識的一個護士姐姐,跨專業考公共衛生非全,沒報輔導班,每天下班學兩小時,最后專業課考了220分。
但難就難在在職考生的時間太緊張。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得管孩子,周末還要處理各種瑣事,能靜下心學習的時間太少。我表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備考時每天早上5點起床背政治,中午午休做英語閱讀,晚上等孩子睡了再學專業課,整整堅持了半年。而且非全日制考生大多離開校園多年,學習效率比應屆生低,記知識點全靠反復刷題和做筆記。
還有復試環節,雖然分數線比全日制低,但老師更看重實踐經驗。我朋友面試時,考官問他在基層工作中遇到過哪些公共衛生問題,怎么解決的,他結合自己處理手足口病疫情的經歷說了半小時,最后高分通過。但如果是跨專業考生,對公共衛生領域的熱點問題不了解,比如不知道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流調流程,面試時就容易吃虧。
985、211這些名校的公共衛生非全日制,考試難度肯定比普通學校高。比如北大、復旦的353衛生綜合,題量多、知識點細,還經常考最新的公共衛生政策和研究熱點。我有個同學考北大非全,專業課參考書有8本,每本都得精讀,光流病的課后習題就做了三遍,最后才考了200分。但名校的非全日制含金量高,畢業找工作時更受認可。
雙非但校的公共衛生非全日制,考試難度相對低一些,分數線也沒那么高。比如一些地方醫科大學,專業課考得比較基礎,重點在核心知識點,只要把課本吃透,刷夠真題,過線不難。我鄰居考的就是本地醫科大學非全,每天學三小時,堅持了三個月,最后總分超線50分。不過雙非但校的非全,在師資和資源上可能不如名校,適合想在本地發展、提升學歷的小伙伴。
還有一點要注意,有些學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起劃線,競爭壓力就比較大。比如某211大學,今年公共衛生非全的分數線漲到了340分,和全日制一樣,導致很多在職考生沒考上。所以選學校時,一定要查清楚歷年的分數線和報錄比,別光看學校名氣,還要看自己的實際水平能不能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