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躲坑”攻略:在職考研必看的MBA/EMBA/MPA避雷清單
"非全日制研究生怎么選才不踩雷?"這是張三年薪20萬后想提升學歷時最頭疼的問題。作為從業(yè)5年的在職教育咨詢師,我發(fā)現(xiàn)80%的考生在報考時都會陷入這三個誤區(qū):把MBA和MEM混為一談、誤信免聯(lián)考項目、盲目追求985院校。
先說專業(yè)選擇這個重災區(qū)。MBA學費動輒20萬起步,但很多做工程管理的考生也跟風報考,其實MEM才是性價比之選。去年有位在建筑公司當項目經理的學員,本來要報某985的MBA,我?guī)退治龊蟀l(fā)現(xiàn)MEM不僅學費便宜8萬,課程還更貼合他工作實際。再比如MPAcc和MAud,別看都是會計相關,前者側重實務操作,后者專攻審計方向,選錯了直接影響工作。
關于報考條件有個冷知識:專科生報考MBA需要5年工作經驗,但報考MEM只需要3年。去年遇到個專科學歷的考生,工作剛滿4年非要報MBA,結果審核被刷耽誤了一年。現(xiàn)在各院校對非全考生的背景審查越來越嚴,特別是EMBA項目,有些院校會要求提供近三年的薪資流水證明。
最坑人的是那些打著"免聯(lián)考""“抱過”"旗號的野雞項目。上個月剛幫學員識破某機構的騙局,他們宣傳的"菲律賓某大學MBA項目"其實根本沒有中留服認證。記住:凡是正規(guī)的在職研究生項目,都必須通過研招網報名參加全國統(tǒng)考,畢業(yè)拿雙證。
建議考生按這個順序篩選:先確定專業(yè)方向→對比3所目標院校的報錄比→核算學費成本→核實招生簡章。比如想報MPA的考生,可以重點關注本地雙非院校,像XX大學MPA去年錄取率高達60%,比同城985院校高出2倍多。
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條件與學費明細表
一、報名前先看自己符不符合這些條件
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選擇邊工作邊讀研,但報名前得先搞清楚自己夠不夠格。主要看三點:學歷、工作年限和專業(yè)要求。
1. 學歷和工作年限要求
大專畢業(yè)的:得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從畢業(yè)證日期算到入學當年9月)
本科畢業(yè)的:3年工作經驗起
碩士博士畢業(yè)的:滿2年就能報
比如說2024年9月入學的話,大專生最晚得2019年9月前畢業(yè),本科生得2021年9月前畢業(yè)。
2. 專業(yè)限制要注意
醫(yī)學類專業(yè)卡得嚴,臨床醫(yī)學這類專業(yè)必須本科也是學醫(yī)的才能報。管理類的MBA、MPA這些倒是不限原來專業(yè)。
3. 特殊人群要求
報考法律碩士的話,之前不能有犯罪記錄。報考教育碩士的,現(xiàn)在得有教師資格證。
二、全國各地學費差別大 這些錢要提前準備好
給大家整理個表格更清楚:
專業(yè)類別
常見院校
學費范圍(全程)
管理類(MBA/MPA)
北大、清華、復旦
8萬-40萬
教育類
北師大、華東師大
3萬-8萬
工程類
同濟、哈工大
4萬-12萬
法律類
中國政法、西南政法
5萬-10萬
1. 學費支付方式
多數(shù)學校可以分期付,一般是按學年交。比如10萬的學費分兩次,每年開學交5萬。個別學校允許季度付款,但得提前申請。
2. 容易被忽略的額外開支
教材費:每年500-2000不等
住宿費:部分學校提供宿舍,每月300-800
交通費:跨城上課的得算上路費
三、“老江湖”給你的實用建議
1. 學費超過年收入50%的要慎重,別影響生活質量
2. 經濟緊張可以看看這些學校:
本地重點大學的非熱門專業(yè)
中西部地區(qū)的211高校
有企業(yè)合作培養(yǎng)項目的院校
3. 報名前一定上學校官網查最新簡章,每年9月會更新。也可以直接打招生辦電話問,別光聽中介機構的。
4. 現(xiàn)在開始準備的材料清單:
學歷證書原件掃描件
拍的白底證件照
單位同意報考證明(報名時不需,復試時要)
5. 報考系統(tǒng)每年10月開放,建議9月底就注冊好賬號。去年有個朋友拖到截止日當天,結果網站卡死沒報上。
學姐提醒下,各校的招生政策可能有微調,比如去年疫情時期部分學校放寬了工作年限要求。要是拿不準自己的情況,最好直接咨詢報考院校的研招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