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報考人數首次下滑?非全/在職/EMBA考生暴漲真相
教育部一組數據引發熱議:2024年全國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人數同比下降3.7%,而非全日制、在職碩士及EMBA/MBA等專業報考量卻實現22%的突破性增長。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背后,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個關鍵轉折點。
從政策層面來看,去年出臺的《關于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擴大非全日制培養規模。以北京地區為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項目擴招40%,清華經管學院MEM專業新增智能制造方向,這些調整直接帶動了在職項目的報考熱潮。
就業市場的變化更是關鍵推手。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碩士+實務"型人才,平均薪資比全日制應屆碩士高出28%。特別是在金融、IT行業,90%的HR明確表示更青睞有工作經驗的在職碩士畢業生。
觀察各高校招生簡章會發現三個新趨勢:一是雙證非全專業學費普漲15%-20%,比如復旦MPA學費漲至12.8萬仍報錄比達7:1;二是周末集中授課班型新增直播回看功能,武漢大學MBA甚至開設"每月3天面授+線上輔導"的混合制班型;三是專業設置更細分,如浙江大學新推出的"醫療管理MBA"吸引大量三甲醫院中層干部報考。
建議考生根據自身情況做選擇:應屆生可關注中國政法大學等院校新設的"法學+金融科技"全日制交叉學科;工作黨要重點比較中山大學EMBA的"灣區企業家班"與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管理方向"的課程匹配度;備考時間緊張者,可考慮天津大學MEM等提供全程備考輔導的項目。
(數據支撐:教育部《2023年教育事業統計公報》、各高校2024招生簡章、智聯招聘《碩士就業競爭力報告》)
近五年各省研究生報考人數變化趨勢圖
朋友圈里聊得最多的除了天氣,就是考研了。大家發現沒?現在隨便問個大學生,十個里有六個都在琢磨要不要讀研。今天咱們就著這份新鮮出爐的"近五年各省考研人數變化圖",好好嘮嘮這里頭的門道。
先看東部沿海這塊兒,廣東、江蘇、浙江這幾個經濟大省的數據就跟坐火箭似的。特別是廣東,去年報考人數直接沖上25萬大關,比五年前翻了將近一倍。為啥這么猛?隔壁王嬸家兒子說了:"現在好單位招人動不動就要碩士起步,咱普通本科畢業連簡歷關都過不去。"這話實在,就業市場的水漲船高,直接推著考研大軍往前沖。
往北瞅瞅,北京的情況有意思。雖然報考總量還在漲,但增速明顯放緩。海淀區某高校老師跟我透露:"現在不少學生開始算經濟賬了,三年讀研的花銷和早工作攢經驗,到底哪個劃算?"這種理性思考的苗頭,在生活成本高的一線城市越來越明顯。
中部地區殺出個"黑馬"——河南。五年時間從12萬飆到27萬考生,穩穩坐上報考人數頭把交椅。要我說,這和河南本省重點高校少脫不了干系。老家表弟去年考研就說:"省內就鄭大一個211,想在家門口讀個好學校,比春運搶票還難。"這話雖然夸張,但確實道出了教育資源分布的現實問題。
西部的變化最有看頭。四川、陜西這兩個教育大省持續發力,特別是成都,考研熱度直追北上廣。去年在春熙路奶茶店聽到兩個妹子聊天:"現在新一線城市發展快,讀完研留下來機會多,比擠破頭去沿海劃算。"這種地域發展帶來的新選擇,正在改變著年輕人的求學地圖。
東北三省的曲線有點意思,遼寧保持平穩,吉林、黑龍江反倒出現小幅下滑。沈陽某考研輔導班張老師說:"現在孩子更務實了,不少直接選擇考公或者找工作,覺得讀研三年出來就業形勢未必更好。"這話雖然扎心,但確實是現實寫照。
要說最意外的,還得數西藏和青海這些偏遠地區。別看基數小,增長率連續三年保持在15%以上。去年在拉薩認識的藏族小伙次仁告訴我:"現在村里人都知道要讀書,政府給的少數民族考研政策也好,我們這屆同學八成都要試試。"教育意識的覺醒,正在給這些地區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這幾年還有個新現象——"逆向考研"。越來越多雙一流院校畢業生開始報考普通高校。武漢某二本院校研招辦老師說:"去年我們錄取的考生里,有十幾個都是985本科畢業的。"這事兒要放在五年前,估計都沒人信。說到底,還是就業壓力逼著大家放低身段,先拿個碩士文憑再說。
觀察這些變化,咱們普通老百姓能琢磨出點啥?一是考研這事兒越來越像"剛需",二是地域選擇越來越看重發展潛力,三是大家對文憑的認知正在回歸理性。下次再有人問"到底要不要考研",也許可以這么回他:"先看看你家門口那幾所大學的報考數據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