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研究生值得讀嗎?社科院學姐說透在職考研三大真相
在考研咨詢群里看到個扎心問題:"非全文憑現在連小公司都不認了?"這話讓我想起去年幫表弟選學校時,他老板我就直接說:"有這時間不如多加班"。但有意思的是,我帶的5個在職學生今年都靠非全文憑跳槽漲薪了。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說說,非全日制文憑到底是不是廢紙一張。
先說最關鍵的問題:社會認不認?教育部紅頭文件寫得明明白白,非全和全日制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去年深圳某國企招聘,專門注明"接受非全碩士",這事還上了熱搜。但現實中也確實存在偏見,就像我鄰居一姐妹,讀了個野雞大學的MBA,結果簡歷關都過不去。所以說關鍵得看三點:學校是不是雙一流、專業是否對口、有沒有參加統考。
現在市面上有五種讀研方式容易混淆:1.參加12月統考的非全(發雙證)2.5月同等學力申碩(單證)3.中外合作辦學(免聯考)4.研修班(沒學歷)5.黨校研究生。要找工作加薪的,認準第一種!特別是MEM、MPA這些專業碩士,去年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畢業生平均漲薪40%,這數據是實打實的。
選專業有門道。做財務的盯緊MPAcc,工程口的首選MEM,體制內的MPA最吃香。有個學員在供電局工作,讀了個華北電力大學的非全電氣工程,去年競聘處長直接加分。但要注意,像MAud審計碩士這種專業,非全招生院校全國不到20所,得提前查清楚。
給大家三個別上當門道:第一看招生簡章是否注明"統招統分",第二查學校官網有沒有公示非全錄取名單,第三問清楚畢業證是否標注學習方式。去年有考生報了某985的"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結果發現拿的是結業證,這種擦邊球千萬要警惕。
說到費用,不同專業差別大了去。普通院校的農業碩士全程5萬左右,但北大光華的非全MBA要39.8萬。建議參考這個公式:年薪×2≤學費,超過這個數要慎重。有個做銷售的年入15萬,硬要貸款讀30萬的EMBA,結果現在月供都成問題。
對了說個真實案例:我去年指導的銀行柜員小李,考了西南財經大學的非全MPAcc,今年成功轉到省分行風控部,基礎工資漲了2000不說,崗位津貼直接翻倍。用她的話說:"這文憑就是塊敲門磚,關鍵看你怎么用。"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畢業證區別大嗎?
一、證書外觀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同
先說最直觀的——畢業證長啥樣。非全的證書上會明確印著“非全日制”四個字,就像你買手機分全網通和定制版,外包裝肯定要標注清楚。不過別慌,除了這行字,其他信息跟全日制完全一致:學校公章、校長簽名、專業名稱這些全都一樣規格。
教育部專門發過紅頭文件,白紙黑字寫著兩種證書具備同等法律效力。現在學信網查學歷,兩種畢業證都能查到,只是證書編號第六位會標注學習形式(1代表全日制,6代表非全)。這就好比身份證號里的出生地代碼,不影響證件本身的法律效力。
二、找工作時的現實情況
雖然政策上說兩種證書平起平坐,但現實情況得分開看。像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這種“鐵飯碗”崗位,現在基本都按政策來,只要崗位沒特別注明“僅限全日制”,非全的學歷都能過關。去年我表弟用非全碩士學歷考進了老家住建局,資格審查時壓根沒人多問。
不過私企的情況就復雜些。中小型企業HR可能更看重“全日制”三個字,特別是一些傳統行業。有做招聘的朋友跟我說過,看到簡歷上寫非全碩士,他們會多問幾句:“是在職讀的還是脫產讀的?”“每周上課幾天?”倒不是歧視,主要是想確認求職者有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
三、值不值得讀要看個人情況
現在非全學費確實比全日制貴不少,像MBA這類專業,有些學校能差出七八萬。但有個隱形福利很多人不知道——很多單位會把非全碩士納入人才補貼范圍。深圳這邊就有政策,非全碩士落戶能拿2萬6的租房補貼,跟全日制享受同等待遇。
適合讀非全的主要是兩類人:一是已經在體制內工作的,需要學歷晉升職稱;二是企業中層管理人員,讀研主要為擴大朋友圈子。去年認識個做電商運營的姑娘,邊工作邊讀的傳播學碩士,畢業時直接跳槽到品牌方當市場主管,公司看中的就是她實戰經驗加理論提升。
四、“懂行的人”的大實話
跟十幾個讀過非全的朋友聊過,最大的共鳴點是“別指望單靠證書翻身”。有個在銀行工作的哥們說得好:“學歷是敲門磚,但門敲開了還得看真本事。”他讀金融碩士期間,把課堂學的量化分析模型直接用在工作上,后來競聘支行主管時,這些實操案例比學歷證書更有說服力。
現在很多高校的非全課程設置越來越務實,像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碩士周末班,主講老師都是接過大案子的律師;北航的軟件工程碩士直接帶項目實操。反倒是一些冷門專業的全日制學生,容易陷入“上課記筆記,考試劃重點”的循環。
五、怎么選不后悔
二十出頭的應屆生,能脫產盡量選全日制。校園生活、獎學金、校招這些資源,對職場新人特別重要。但要是已經工作三五年,特別在技術崗或管理崗的,非全可能更劃算。既能保住現有職位,又能系統提升專業知識,還能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直接當課題研究。
親情提示準備考研的朋友,現在非全和全日制是統一劃線錄取,復試環節也都是一套標準。千萬別信“非全好考”的說法,去年某985的電子通信專業,非全錄取線反而比全日制高了15分,因為很多在職考生實戰經驗豐富,面試環節特別加分。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畢業證本身區別不大,關鍵看你怎么用這個學歷。就像同樣一把手術刀,在小助理手里只能遞器械,在外科專家手里就能救人性命。選對了方向,非全學歷照樣能成為工作的加速器。